儒雅雪梨XI
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天,原酒泉交际处处长范淑琴正准备出门,突然几个荷枪实弹的人冲过来,喊:“你被捕了!”随即,范处长被戴上手铐、脚镣给押走了。到了晚年,她回忆:“那个女人在上海演过戏,还不让人说了。”
范淑琴1914年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农家,家里穷得叮当响,母亲靠纺纱织布养活她和弟妹。1936年,二十出头的她投身革命,加入抗日宣传队,走村串户,扯着嗓子宣传抗日救国。
她的嗓门大,性格直,讲起话来像连珠炮,村里人听她讲日本鬼子的暴行,个个攥紧拳头。抗战胜利后,她跟着部队南下,干起了后勤保障,搬运粮食、缝补军装,忙得脚不沾地。
1950年代,她随丈夫来到大西北,支援导弹基地建设。那会儿,西北黄沙漫天,条件艰苦,她被任命为酒泉交际处处长,专门负责接待外宾、协调物资。
她干活麻利,管着物资分配,接待来客,从不含糊。1959年,她奉调回北京,住进一处窄小的四合院,开始操持家务,带三个孩子。
丈夫忙于技术工作,常年不着家,家里大事小事全落她肩上。她爱热闹,闲下来就和邻里聊往事,讲起革命岁月,眼睛放光,嘴里停不下来,啥都敢说,啥都敢聊。
那年代,导弹基地建设如火如荼,范淑琴在酒泉的工作可不简单。交际处长这职位,听着光鲜,其实是个苦差事。她得确保外宾吃住妥当,物资调配不出岔子。
一次,基地急需一批设备,她连夜协调运输,硬是把物资从几百公里外运来,累得嗓子都哑了。她这人办事靠谱,战友们都服她,但也有人私下嘀咕,说她嘴上没把门的,爱说些不该说的话。回北京后,她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,可她那直脾气改不了。
跟老战友聚会,她总爱聊当年的事,谁谁打仗时多勇猛,谁谁年轻时干过啥。孩子回忆,她这人嘴快,心直,有啥说啥,从不拐弯抹角。
1960年代初,范淑琴的生活突然被打破。那天,她刚要出门买菜,就被荷枪实弹的人带走,手铐脚镣一齐上,街坊邻居看得目瞪口呆。
她被押进监狱,罪名是说了不该说的话。事情的起因是几天前的一次聚会。她和几个老战友在家喝茶,聊着聊着,话题转到某位领导的夫人。
她随口说了句,那女人以前在上海演过戏,结过好几次婚,谁不知道?她没多想,以为就是闲聊。可这话传出去,有人添油加醋打了小报告,报告辗转到了高层。
那位夫人听后大怒,觉得这话伤了她的脸面。没过几天,逮捕令就下来了。范淑琴稀里糊涂就被抓,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学,丈夫在单位忙碌,压根没来得及反应。
监狱里的日子不是人过的。范淑琴被关在单人牢房,吃饭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粥,窝头硬得硌牙。审讯接连不断,审讯员翻来覆去问她说了啥。
她咬定自己说的都是事实,那女人在上海当演员,婚姻的事也不是啥秘密。她不肯改口,也不肯胡编乱造。狱卒故意折腾她,吃饭时间不定,半夜敲门不让人睡。
手铐脚镣戴得她手腕脚踝全是勒痕,身体一天天垮下去。她在狱里待了好几年,出来时人瘦得不成样,头发也白了大半。丈夫那会儿为了保住工作和孩子,没站出来替她说话。她出狱后,家里冷冷清清,邻居见了她也不敢多说话。
范淑琴被抓的根源,归结到底是她那张嘴。她这人没坏心,就是爱说话,想到啥说啥。那年代,大家都小心翼翼,她却没学会收着点。
她的直脾气在革命年代是优点,冲锋陷阵时没人比她胆大。可到了和平年代,这性格反倒成了祸根。她说的那句话,关于上海演员和婚姻的事,在当时看来是犯了大忌。
那个女人身份特殊,影响力大,范淑琴的话被有心人利用,成了攻击她的把柄。那个年代,类似的事不罕见。很多人因为一句话、一个眼神,就被扣上帽子,丢了自由甚至性命。范淑琴的遭遇,不过是那段岁月中一个小小的缩影。
出狱后,范淑琴回到北京的四合院,家里还是老样子,孩子长大了,丈夫还是忙。她没多抱怨,默默收拾屋子,重新操持家务。
晚年,她身体不好,腿脚不利索,但还是爱和子女聊往事。她提起那段牢狱生活,语气平淡,说自己不过说了句真话,就吃了那么大苦头。
她常说,那女人在上海演戏的事,圈子里谁不知道?可就是不让人说。她写了个“忍”字,挂在书房,像是提醒自己,也像是总结过去。
1990年代,她因病去世,留下一本没写完的回忆录,里面记满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和对生活的点滴感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