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4年张将军酒泉基地视察途中,偶遇整齐战士背斜挎包引发关注

酒泉 更新于:2025-07-24 06:51
  • thor254568833
    1964年,张将军视察酒泉某基地时,途经机关服务社,突然注意到几名战士穿着整齐,背着斜挎包,感到很疑惑,便上前询问情况,一了解详情,顿时怒不可遏,大声喊道:“把你们司令叫来!”
     
  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”关注“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     
    酒泉基地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试验基地,承担着导弹和核武器试验的重任,1958年开始建设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,数万名建设者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,硬是在沙漠中建起了这座现代化基地。
     
    张爱萍对这里的情况非常熟悉,作为分管国防科技的领导,他经常来基地检查工作,但这次看到的情况让他异常愤怒。在他看来,前线战士连基本生活物资都保障不了,这是严重的失职。
     
    基地司令员很快赶到现场,张爱萍劈头就问:“战士们辛辛苦苦跑几十公里来买东西,你们就这样对待他们?机关干部的生活保障怎么样?是不是什么都不缺?”
     
    司令员支支吾吾地解释说,由于地处偏远,物资供应确实有困难,张爱萍打断他的话:“困难?战士们在雷达站上守卫国防,他们的困难比你们大多了!你们坐在机关大院里,怎么体会得到基层的苦?”
     
    随后,张爱萍决定亲自到那个雷达站去看看,司令员劝他路途遥远,条件艰苦,张爱萍说:“战士们能去,我为什么不能去?”
     
    第二天一早,张爱萍就带着几名工作人员出发了,汽车在戈壁滩上颠簸了3个多小时,终于到达了雷达站,这是一个建在山顶上的小哨所,四周荒无人烟,最近的村庄也在百里之外。
     
    站上只有十几名战士,他们见到将军来了都很激动,张爱萍仔细查看了他们的生活设施,宿舍里除了床铺,几乎什么都没有,食堂里只有土豆白菜,连调味品都缺,最让人心酸的是,战士们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,只能用脸盆擦洗。
     
    一名19岁的小战士告诉张爱萍,他已经3个月没洗过澡了,冬天还好说,夏天实在难熬,张爱萍听了眼圈都红了。
     
    在雷达站住了一夜后,张爱萍返回基地召开紧急会议,他在会上说:“我们搞国防建设,靠的是什么?靠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战士!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站岗放哨,保卫着国家安全,可我们给了他们什么?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到!”
     
    张爱萍要求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基层官兵的生活条件,扩建基地服务社,增加物资储备,确保前来采购的基层单位能买到需要的东西,建立定期送货制度,每月派车给偏远哨所送去生活必需品。
     
    他规定,机关干部必须定期下基层,体验一线官兵的生活,只有亲身感受到基层的困难,才能真正为他们着想。
     
    这次整改很快见到成效,不到一个月,各个偏远哨所都收到了基地送来的物资,除了日用品,还有书报杂志、体育用品等,那个雷达站也建起了简易浴室,战士们终于能洗上热水澡了。
     
    消息传开后,基层官兵都说:“张将军真是我们的贴心人!”一位老兵回忆说:“那时候觉得当兵虽然苦,但有人关心咱们,心里就热乎乎的。”
     
    张爱萍的这次视察,不仅改善了酒泉基地的后勤保障,更在全军产生了深远影响,随后,总部下发文件,要求各单位加强基层建设,切实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。
     
    1965年,我军开展了“为兵服务”活动,各级机关纷纷行动起来,深入基层调研,解决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,据统计,仅1965年一年,全军就为基层官兵办实事10万余件。
     
    张爱萍将军的事迹也在部队广为流传,许多老兵至今还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:“当官不为兵着想,不如回家卖红薯!”这句朴实的话,道出了人民军队的本质。
     
    其实,张爱萍自己的经历就很不平凡,他15岁参加革命,从一个四川农村的穷孩子成长为共和国开国上将,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,他始终保持着对普通战士的深厚感情。
     
    新中国成立后,张爱萍先后担任过海军副司令员、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务,无论在哪个岗位上,他都把关心基层官兵作为重要工作,许多老同志回忆,张爱萍下部队从来不搞特殊,总是和战士们同吃同住。
     
    1964年的这次酒泉之行,只是张爱萍关心基层的一个缩影,在他的推动下,我军的基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,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  信息来源:
    《解放军报》:“张爱萍将军在酒泉基地” 
    《中国国防报》:“开国将军张爱萍的爱兵情怀” 
    《军事历史》杂志:“1964年酒泉基地整风纪实”
     #上 聊热点#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