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泉明珠闪耀河西走廊,敦煌鸣沙助力城市新辉煌

酒泉 更新于:2025-10-09 05:12
  • 笑对人生(梁志坚)
    在西北大地的版图上,酒泉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于河西走廊西端。今年,这座城市凭借敦煌鸣沙山·月牙泉景区单日游客破万的火爆盛况,以及前五月接待量超1891万人次的惊人数据,一跃成为西北文旅界的“顶流”。然而,当游客们沉醉于月牙泉畔的月色、惊叹于雅丹地貌的鬼斧神工时,一个尖锐且刺眼的生态悖论却如阴霾般悄然笼罩——占全市国土面积73%、面积达9.7万平方公里(相当于4.5个北京城)的戈壁荒滩,为何未能借助这股旅游热潮,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绿色动能?

    酒泉的戈壁荒滩,看似一片“不毛之地”,实则是一座亟待挖掘的生态与经济双赢宝藏。以金塔县为例,当地采用“草方格 + 高立式沙障”的创新技术,在戈壁滩上成功固沙6500亩、造林6300亩。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遏制了流沙的肆虐西进,守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,更催生出沙漠胡杨林景区这一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地。景区内,金黄的胡杨林在戈壁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丽,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拍照留念,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顽强。

    若能将旅游收入按一定比例合理投入戈壁绿化,其带来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。据估算,每100万游客的消费即可支撑数千亩的治沙工程,形成“旅游反哺生态”的良性循环。游客们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,也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贡献了一份力量,这种双赢的模式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。

    敦煌市率先探索,利用无人机悬挂稻草深入沙漠腹地治沙,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,更为游客提供了“科技治沙”的独特体验场景。游客们可以亲眼目睹无人机在戈壁上空穿梭,将稻草精准地投放到指定位置,感受科技与生态的完美结合。若能在鸣沙山、雅丹地貌等知名景区周边规划“游客植树区”,让游客亲手种下胡杨或梭梭,既能增强游客的旅游参与感和成就感,又能通过“认养一棵树”等创新模式实现长期的生态维护。这种模式在内蒙古响沙湾景区已取得了显著成功,游客植树区成为景区的新亮点,年吸引参与游客超50万人次,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